<IMG class=frameimages src="https://www.ceramicschina.com/editor/UploadFile/2006-7/25/200672592920249.jpg" vspace=10>
清乾隆洋人戲羊八角盤
當滿載著瑞典人智慧和勇氣的“哥德堡號”仿古洋船,穿越261年的時空,緩緩駛進當年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之一的廣州,我記憶深處的黑匣子被開啟了。
去秋,我專程去北京參觀在故宮展出的“瑞典藏中國陶瓷展”。260多年前,“哥德堡”號裝滿瓷器、絲綢、茶葉等來自東方的物品,多次往返廣州和瑞典,物品在瑞典販銷所得,竟相當于瑞典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。瑞典與英國等國的東印度公司不同,“哥德堡號”從來沒有在中國參與過鴉片貿易,這也是我關注“哥德堡號”的緣由。
1745年滿載著中國貨物的“哥德堡號”在離哥德堡港900米處不幸觸礁沉沒。1980年,沉沒近240年的古船被發現,經過6年的海底發掘工作,共找到了500余件完好的瓷器,以及將近八噸重的破碎瓷片,打撈出水的乾隆年代的中國茶葉沖泡后竟然還能聞到清香。
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清政府廢除“海禁”、“開海貿易”。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,清政府規定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,對外貿易集中在廣州進行,十三洋行包辦了對外貿易。此舉一直延續到道光二十年(1840年)鴉片戰爭爆發。瓷器是當時主要的出口商品,數量巨大。西方商人請求聲威赫赫的乾隆皇帝開放口岸,欲將物產豐富的中國納入西方貿易體系。但老邁的乾隆皇帝用一份傲慢的敕諭送走了他們:“天朝德威遠被,萬國親王,種種貴重之物,梯航畢集,無所不有……然從不貴奇巧,并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。”
劉子芬《竹園陶說》說:“歐土重華瓷,我國商人投其所好,乃于景德鎮燒造白器,運至粵坦,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畫法,加以彩繪,然后售之于西商。”這種彩瓷也被后人稱之為廣彩。廣州荔枝灣區有一條老街,據說是廣彩的發源地。我寫《尋訪中華名窯》一書時,曾到那里尋尋覓覓,想找到已逝去的遺跡,但找不到任何關于廣彩瓷窯遺址的蛛絲馬跡,甚至連燒制瓷器的高嶺土也找不到。歲月流失,輝煌不再,令人徒生感慨。在“瑞典藏中國陶瓷展”上我見到許多精致的傳世廣彩和大量出水的瓷器,畫面生動而富麗,堪稱一流。
廣彩大部分用于外銷,造型多以西方定制,是中西文化交融而成的合璧之作。廣彩圖案色彩艷麗、濃烈,用金較多。海外新顏料的引進,使色彩更加燦爛艷麗,形成“堆金積玉”的獨特風格。
歷史的星空重新閃爍,精美的廣彩瓷喚起人們對曾經的盛世和曾經的浮華的回憶。今天,當“哥德堡號”再度駛向中國的時候,我們能從瑞典人的夢想中得到啟迪。在世人的心目中,“哥德堡號”重現了一段輝煌的歷史,她表明瑞典人對重新崛起的航海業的美好期待。 <